此二维码将于3:00后失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政策法规
把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破口
发布时间:2024/05/27    作者: 炭黑分会    来源: 网摘 订阅


从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又一次聚焦,再到全国两会上共商国是时深入阐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高度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依托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未来我国需要以“等不得”“慢不得”“误不得”的紧迫感,大胆闯、大胆试,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破口,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

第一,坚持国际趋势与国内形势相结合,深刻认知未来产业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从全球趋势来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权的关键。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信息、生命、制造、能源、材料、空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应用持续深化,全球创新版图与经济结构被不断重塑。近年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加快前瞻布局颠覆性、变革性技术和产业,积极谋求未来产业全球领导权。美国、欧盟、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实施关于未来产业的战略规划、法案法规或投资计划,强化前沿技术研发、创新未来产业孵化。未来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从历史维度来看,谁先赢得了未来谁就赢得了时代。那些能够紧抓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机遇,率先突围革命性技术、形成一批引领时代的未来产业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国家,往往能够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与话语权。结合全球趋势与历史镜鉴,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时不我待、刻不容缓,事关中长期全球经济主导权的更替、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兴衰,将成为新一轮大国经济竞争的重要战场。

从国内形势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性交汇中逐步孕育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改革攻坚克难推进期等多期叠加阶段,亟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更先进的新质生产力,从更多依靠增加要素数量的“外延式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技术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发展空间广的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相比传统生产要素,未来产业更多凸显技术、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将推动生产函数发生质的变化、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推动我国经济从更多依靠原有支柱产业的持续扩张转向更多依靠新兴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第二,坚持“有中育新”与“无中生有”相统筹,以未来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在以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一方面,未来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地依托未来产业有望培育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甚至万亿元级新支柱产业与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科教资源、产业基础、应用场景存在较大差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套用一个模子、不能搞齐步走,要在“有中育新”与“无中生有”的结合中培育一批未来产业。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要推动各地“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对于以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避免一哄而上追逐风口,又要避免认为高不可攀而不敢作为;既要敢于前瞻部署,也不能脱离地方实际;既要有必需的敏锐和热情,也要保持充分的冷静与清醒。

做好“无中生有”与“有中育新”有机结合。当下,领先城市与经济大省需要面向科技前沿、“无中生有”开辟新产业新领域。如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江苏、浙江等拥有国家实验室、大院大所、大科学装置等科技基础优势与产业基础优势,有条件、有责任扮演“先行者”与“试验田”的角色,要超前部署一批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率先形成全国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极”。中西部地区更适合“有中育新”,依托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应用场景,聚焦未来产业的细分赛道发力。如青海依托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谋划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新领域。甘肃依托能源禀赋优势与特色学科基础,重点布局氢能、人工智能等领域。

第三,坚持“新树发新枝”与“老树吐新芽”相结合,将未来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产业是以前沿技术驱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的产业,是引领新质生产力、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有力引擎。未来产业既要来源于“新树发新枝”,在前沿创新领域中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作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新引擎,同时也要注重“老树吐新芽”,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掘新业态、新模式。

一方面,颠覆性技术在诞生之初往往让大多数人“看不上、看不懂”,但能另辟蹊径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让人“跟不上、比不了”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要跟踪世界科技前沿、把握产业变革趋势,加强科技变革的战略预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搭建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平台,按照“科学—技术—产业”逻辑,沿着从“0”到“1”再到“N”的道路,推动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再到大市场,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不能被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可从传统产业中孕育出新产品、新品牌、新质量、新业态、新模式。如山西省立足煤炭资源大省的深厚基础,结合产业绿色化转型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具体是以绿色化、高效化为目标,在燃煤发电、现代煤化工、煤炭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属性向燃料、原料方向转变,实现煤炭分级分质利用和高碳能源向低碳化利用。

第四,坚持“国企顶天立地”与“民企铺天盖地”相协同,将未来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模式。

企业是发展的主体,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者、先锋队,需要发挥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未来产业要成为不同主体协同创新的典型样板,既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力量,发挥其“顶天立地”的优势,也要民营企业大显身手,在“铺天盖地”中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一方面,央企国企能在国家战略领域承担着更多重大创新使命,能够在未来产业发挥其资源强、人才聚等优势,引领重大科技创新和探索重点产业发展。中央企业拥有120万科技人才,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10660亿元,接近全国的1/3,形成以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为代表性的标志性成果。未来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央企国企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同做强做优主业、提高经营业绩考核导向性精准性、调动企业领导和科技人才积极性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发力技术源头、产业升级、产业生态,敢于走最难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是天然的地瓜经济,“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具创新活力的生力军。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最贴近市场、最清楚应用、最有条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成长、经济增长。要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积极参与未来产业发展之中,让他们身份更有认同、情感更有归属、更自信地在广阔舞台大显身手,让民营企业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新质生产力的大江大海。

(作者:单志广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国家信息中心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来源:《经济》杂志)